一、什么是红眼病?
“红眼病”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,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,主要由肠道病毒(肠病毒70型、柯萨奇病毒A24型病毒变异株)引起的急性眼结膜疾患。
全年均可发病,多见于夏秋季,传染性极强,传播速度快,发现后要在24小时之内报告。人群普遍易感,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。家庭内、托幼机构、学校、工厂企业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传染。
二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主要有哪些症状?
球结膜下出血为最显著的症状,其他症状还包括眼内有异物刺激感、眼部刺痛、结膜肿胀、畏光、眼部分泌物增多,严重者还会影响视力。
“红眼病”潜伏期短,为18-48小时,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,很快传染到另一眼,7天内症状大部分消退。
三、被“红眼病”患者看一眼就会感染?
“红眼病”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、物品或水等而传播。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、洗脸用具、水龙头、门把、游泳池的水、公用的玩具等,健康人群使用以上未消毒的物品时就会存在被感染的风险。幼儿园、学校、医院、工厂等集体单位如存在不卫生的共用情况,易致红眼病流行。
仅仅与红眼病患者对视而不产生接触的情况,并不会感染红眼病。
四、如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?
1、注意日常生活卫生,避免接触受感染物品。保持双手清洁,用流动水洗脸和手。避免用手揉眼睛,触摸眼睛前后要彻底洗手。
2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脸盆、个人卫生用品和眼部用品(眼药水、眼镜、眼镜抹布等)。不要采用集体滴眼药水预防眼病。
3、使用公共设施时要注意卫生。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时,要小心使用公共设施,切勿在接触公众用具后揉眼,以免感染病菌。手接触眼睛之前,一定要用肥皂洗手。低龄儿童抵抗力弱,应尽量少到人群集聚的场所玩耍,并保持手、眼卫生。应避免与患结膜炎的家人同床共睡,与病人接触后立即洗手消毒。
五、患了“红眼病”怎么办?
1、应主动向单位、学校报告情况,及早到正规的医院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滴眼剂。痊愈前应避免返回学校或工作单位,应注意与家庭成员和周围的人隔离,避免到公共场所洗澡、理发、游泳等,以防传染他人。
2、严格消毒隔离,防止传染扩散。患者使用过的毛巾、手帕、脸盆、文具、玩具、工具、餐具等都可成为传染的媒介。因此患者的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单独使用,用后进行消毒。
3、出门时尽量佩戴太阳镜,避免阳光及风沙刺激。当患者出现眼睛红肿畏光不适时,不要自行用纱布将眼睛包扎起来,这样会助长病菌在眼内的滋长,应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。如出现明显的头痛、发烧等全身症状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,以免延误治疗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