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
今年以来,市科技局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积极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紧抓科技创新核心,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,开拓进取,担当作为,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巩固提升科技赋能质效作出了积极努力。现将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:
一、主要工作
(一)开展学习教育。局党组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手机赌博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: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。截至目前,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手机赌博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: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6次,开展廉政教育1次、整治违规吃喝专题教育1次,通过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、参观廉政教育基地、召开廉政专题会议等形式,以案说法、以案示警,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严守纪律底线,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,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机关工作氛围。
(二)提升研发经费投入。一是做好入企辅导工作。深入企业广泛宣传研发投入概念,针对建筑陶瓷、先进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不同行业归纳总结行业属性研发活动,明确研发费用归集范围,不断提升企业负责人、研发人员、财务人员认识。今年以来,先后走访重点规上工业企业50余家,1-5月共有186家规上工业企业填报研发费用5.1亿元,同比增长16.21%。二是提升研发投入成效。指导和督促企业做好研发项目立项、验收和研发辅助账等基础性工作,积极推动企业凝练自主研发项目,目前共下达3批市级研发立项备案通知,涉及31家企业152个项目,并择优推选了5家企业16个项目到宜春进行自主研发立项。
(三)加强创新主体培育。大力实施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—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”梯次培育行动,推动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同升。我们深入到全市各乡镇(街道、园区)开展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,组织举办了2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会,帮助企业充分掌握高企申报条件和认定标准各项要求,并组织业务人员跟踪指导企业申报,提高企业高企认定通过率。目前已指导第一批40家企业做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准备工作;完成第一批高企申报,申报企业数量为47家,摸排了睿嘉生物、山海智能等10家符合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申报条件的企业。
(四)推进创新平台建设。加快推进市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,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和创新资源承载力。今年以来,瞄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宜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申报,全力指导济民可信、亚中电子、江西天孚、五矿有色金属等企业提升科技要素,不断完善研究开发、分析检测等设施和条件,做好申报基础工作。
(五)发挥科技金融成效。在延续2024年合作银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,今年新增江西银行、九江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加入“科贷通”合作体系,并通过动态优化合作银行科贷补偿金配置机制,持续激发银行业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。截至2025年6月,已有18家企业通过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严格审核,成功纳入“科贷通”备选企业库。今年以来,经过精心组织与推动,已召开5次“科贷通”专题联席会议,已审核放贷7670万元,同比增长25.5%。
(六)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分专题、分领域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,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支撑体系,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信息对接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,主动申报核心知识产权,进而推动省级科技成果登记工作,今年以来已辅导企业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0项;完成技术合同认定160余项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亿元;积极引导企业申报202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,深入我市30余家重点企业逐一开展省奖申报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工作。目前,蒙娜丽莎新材料等企业已经开展省奖申报工作。
(七)加强创新人才引育。一是做好人才对接工作。今年以来,组织璐克斯机械、济民可信清洁能源、双龙纺织等企业前往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纺织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,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落地。二是加大科技特派员引进力度。通过积极向上争取,今年成功引进了高安水稻产业团、高安经作团、高安蔬菜团、高安农业物联网团等4个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及9个省级农业自然人科技特派员,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三是做好人才政策宣传工作。以申报“赣鄱英才”计划项目为契机,深入2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人才政策宣传,鼓励企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,汇丰源种业、清河油脂、璐克斯机械等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分别从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、江南大学、引进罗利军研究员、谢正军教授等高层次人才,进一步壮大我市人才队伍。
二、下一步工作打算
下半年,科技局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贯彻省、宜春市、高安市手机赌博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: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要求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进一步坚定信心、真抓实干、踔厉奋发,为高安全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(一)进一步完善创新联动机制,增强部门协同效应。建立由市政府领导领衔,科技局、税务局、财政局、人才办、市监局、工信局、发改委各乡镇(街道、园区)等单位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。建立动态信息监测机制,每季度召开部门联席工作会议,及时跟踪重点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情况,并反馈相关部门。加强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,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,形成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机制,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发展。
(二)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,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,坚持把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根植于企业,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,着力优化企业创新环境,激发创新活力,释放创新动能,使全市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。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正增长,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在全省站稳第一方阵,高成长性企业进一步扩容。
(三)进一步加大引进培养科技人才,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,在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的同时,也要重视骨干人才的引育工作,要重视本土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,建立人才梯队,打造人才团队。同时要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、设立人才飞地,树立为我所用的人才观、平台观,进一步营造“重才、爱才、育才”的良好环境。
(四)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,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。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壮大发展优势产业,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我市共建建陶产业研究院,发挥创新平台作用,集中力量攻关行业共性难题;瞄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,辅导亚中电子、江西天孚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。
附件: